一个家族二百余年时间中,出了24个进士、57个举人,外加贡监生、生员483人,总计功名为554人。而这554人中又有254人入仕当官,上至大学士、尚书、总督、巡抚,下至知州、知县无所不包。
什么概念呢?以进士而言数量而言,整个清代总共也就二万六千来人,也就是说100个进士里面,差不多就有一个出自该家族,这个数字在科举时代来说绝对是恐怖的。这个家族,就是大名鼎鼎的——安徽桐城张氏。
很久以前,御史曾发布过文章仔细阐述了另一个科举世家——山东诸城刘氏(刘统勋家族),现在看来刘氏与张氏比起来似乎逊色很多。因为刘氏家族进士数量仅为11人,举人42人,有功名的总计261人,仅有张氏的一半。
张氏家族的功名仕宦
清人陈康琪在《郎潜纪闻初笔》中,详细记载了张氏的割据盛况:
“桐城张氏六代翰林,为昭代所未有。太傅文端公英康熙丁未、子少詹事廷瓒乙未、文和公廷玉庚辰、礼侍廷璐戊戌、阁学廷瑑雍正癸未,孙检讨若潭乾隆丙辰、阁学若霭雍正癸丑、阁学若澄乾隆乙丑、侍讲若需丁丑,曾孙少詹事曾敞辛未,玄孙元宰嘉庆壬戌,来孙聪贤辛酉。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,先后列侍从,跻鼎贵,玉堂谱里,世系蝉联,门阀之清华,殆可空前绝后。”
张氏在清代获得的第一个功名是伯叔祖张秉哲,他于顺治十一年中举。不过张氏的兴盛则始于九世祖张英,按照张氏族谱的记载,自张英起直系亲属为:
第一代张英,康熙朝进士,官至大学士;
第二代张廷玉,康熙进士,官至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;
第三代张若渟,贡生,官至刑部、兵部、吏部尚书;
第四代张曾诣,候选布政司经历;
第五代张元伟,附贡生,官四川巴县知县;
第六代张聪登,附贡生未仕;
第七代张绍华,光绪进士,官至直隶通永遵蓟兵备道,后至湖南布政使;
第八代张诚,光绪举人,中举时为户部候补员外郎。
以上仅仅是列出了张氏家族部分成员的履历,根据《清代硃卷集成》的记载,张氏族人在全国各省区任职,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:
江苏学政张廷璐、山西按察使张曾谊、莱州知府张桐、衢州知府张若霳、南昌知府张栋、湖北巡抚张若震(后署两广总督)、湖南布政使张绍华、贵西兵备道张曾敭,等等。
张氏家族子弟在全国各省任职,且以担任有实权的行政官员居多,上自总督、巡抚、下至知州、知县,其显赫程度可谓空前绝后。
张氏家族科名鼎盛、经久不衰
汉人贵族入仕的唯一途径就是科举考试,如开篇所说,张氏一门获取功名的人数空前,总计为554人,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中进士人数多至24人。
不仅如此,张氏家族还有3人在科举中取得令人羡慕的名次,张廷玉三弟张廷璐,系康熙朝一甲二名榜眼;张廷玉四弟张廷珩系雍正传胪(二甲第一名);张廷玉子张若霭,雍正帝原定一甲三名探花,经张廷玉恳请,才改为传胪。
尽管桐城张氏在科举高位上不及昆山徐氏(一状元、二探花),但在清代科举史上,也足以排进前三名,况且张家进士数量之多无人可及。
由于张氏家族在科举考场上人才济济,当地民间也就附会出许多传说。据说张家庭院中有大皂荚数一株,每结一荚就会有张氏子弟中式。有一年此数结荚一丛计七枚,结果当年张氏子弟有七人中式。
这个传闻显然是不科学的,不过也从侧面证明了张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,就如同这株皂荚树一样,是靠着科举保持枝繁叶茂、长盛不衰的。
以科举质量而言,张氏家族的功名主要集中在第二代、第三代、第四代、第五代和第六代,其进士数量分别为5人、5人、4人、3人、2人、4人。就是从康熙时期张廷玉开始至光绪朝张绍华止,此后张家再无进士。
比较奇怪的是,张氏家族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取得科甲功名,但后来都做了官,根据张氏族谱的记载,有140个张氏子弟无功名而入仕宦。
比如龙岩知州张廷球、楚雄知府张邦彦、归顺知州张同丰、嘉定知县张元揆,等等。这些张氏子弟是通过什么渠道入仕的,相关资料文献中倒是没有记录。
其实没有取得科甲功名而入仕为官的情况在清代也不算什么稀罕事,朝廷有定制,在京在外的高级官员按例可荫一子为官,张家做官的人多,荫子的名额自然也多,嫡系子孙中原本就有功名,那么这些名额就可以让给兄弟之侄。
此外,捐纳入仕在清代也很普遍,官宦人家花点钱给子孙捐个官可谓手到擒来,因为他们不用担心花冤枉银子,凭借朝中的政治资源,基本上都可以谋得实缺。
据御史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,有清一代桐城张氏家族应该是大清科举第一世家,当然也不绝对,如果诸位对此有更深入的研究,恳请不要保留御史定当求教。